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两汉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魏晋时期,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官府设立“律博士”,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经过之前近七百多年的学术积累,律学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隋唐时期,中国律学著作为日本学者所广泛引用,在日本保留至今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宋朝时,不仅各代皇帝精通法律、重视法律,士大夫阶层也都是具有极高法律素养之人。明清时期,统治者不仅要求对国家法典《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进行全民讲读,也对私家注律更加重视,律学著作的种类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律家的人数与创造力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何勤华《以古代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的中华法系之律家考》
材料二 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以留学归国的法政留学生为主体,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形成了我国第一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他们以兼通中西法律的学术背景为出发点,从世界法律发展的最新趋势着眼,以现实批判的精神,反思当时的法律教学和学术研究,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和实际的改进方案。
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以在朝官员或在野学者等不同身份,穷毕生所学投身到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在历届国家政权的主持下,构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
——摘编自刘宝东《职业法学家群体与近代中国法制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
A. 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
B. 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C. 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D. 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
1939年,国会通过了《新政机构改组法》,规定许多小机构合并为大机构,建立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办事机构。这些措施反映了美国
A. 政府机构改革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B. 国会加强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C.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紧缩政府开支
D. 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
“以太”(ether)是亚里士多德假设的一种极小物质微粒,是作用力之间的媒介。谭嗣同在“仁学”里认为:“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因此,应当“中外通”“人我通”。这反映出谭嗣同
A. 主张与西方进行更多交流
B. 认识到了推翻清朝的方法
C. 弘扬科学精神以改造人心
D. 回归儒学本质来推动变法
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李维诺夫就涉及两国经济关系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种做法
A. 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
B. 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
C. 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
D. 为美苏结盟奠定基础
下表为1920年和1936年农业总产值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比重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1920年 | 1936年 | ||
产值(亿元) | 比重(%) | 产值(亿元) | 比重(%) | |
农业总产值 | 165.20 | 100 | 199.23 | 100 |
商品经济 | 61.96 | 37.55 | 87.38 | 43.86 |
自然经济 | 103.24 | 62.45 | 111.85 | 56.14 |
A. 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B.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C.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