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 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结束
D. 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列强侵略中国以割地和资本输出为目的
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都在沿海地区
D.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美国捐款建清华学堂的主要目的是
A. 获取中国人好感到美国留学
B. 培育亲美精英影响中国政局
C. 推动中国的教育发展
D. 为构建正义国际形象
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矮允归还,大有利益。现在和约己换,三国视事已了结。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著许景澄将此情形臣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
A. 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
B. 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C. 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
D. 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太吏之泄泄(闲缺)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频仍 B. 社会治安混乱
C. 土地兼并严重 D. 官吏贪暴腐败
有学者评价道:它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纲领性文件,以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来组织农村生产、分配和生活,让人人过着“通天下皆一式”的生活。这里的“它”指的是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