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清
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这种变化
A. 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C.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
A. 古代官营手工业
B.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 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下表为文献中有关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 土地的交易活动受到法律保障
B. 赋税沉重加剧了土地买卖行为
C. 唐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注重把握农时
D. 注重使用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