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
A. 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B. 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 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
D. 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
1921年5月1日,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举行了从未有过的“劳动节”示威游行。当时的传单上写着:“列位列位!明天是阴历五月一号,是做工的人的节气。厂里的工人们打算开个纪念会,人家在一块儿,谈谈话,演演戏,热闹热闹!”这表明当时长辛店工人
A. 支持实业救国运动
B. 组织意识有所提高
C. 积极反抗国民党统治
D. 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一枚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共和四杰”火花,上书“中华民国”“共和四杰”。并绘有孙中山、黄兴、袁世凯、黎元洪“四大巨头”的头像。“共和四杰”火花出现的背景是
A. 革命党人实现了精诚团结
B. 清帝退位后民众渴望团结
C. 孙中山直接领导辛亥革命
D. 孙中山领导进行二次革命
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元夕无月》中沉痛地写道:“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其中“神山沦没”事件
A. 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
B. 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C. 刺激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
D. 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
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度 | 总督 | 巡抚 | ||
满族 | 汉族 | 满族 | 汉族 | |
1837年 | 7 | 3 | 8 | 12 |
1864年 | 3 | 7 | 0 | 15 |
A. 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B. 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
C.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 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
1854年8月,英、美公使乘兵船北上,要求面见皇帝和大学士,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派官员到大沽口外拦阻,并认为“所开各条,均属荒谬已极,必须逐层指驳,以杜其无厌之求”。清政府这一做法
A. 反映了部分官员民族意识觉醒
B. 实际上是否认了《南京条约》
C. 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
D. 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