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明朝)南直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明朝)南直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他的家乡是全国的财赋中心,当地的商品农业和棉纺织等副业特别发达。他在作生员时,对一块不宜耕种的土地疏凿整治,栽种柳树用做柴薪,其“利反倍于租人”。他“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涯,国家富强之本”。万历三十六年,江南大水,稻禾无收,他从福建莆田引来甘薯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又写成《甘薯跳》,介绍种植方法。还把北方的芜箐引种到南方,作《芜箐疏》介绍种植方法。万历三十九年,与传教士熊三拔开始翻译《泰西水法》,次年春完成。在该书雕刻前,其中的一些工具在京南的水稻种植实验中已经开始运用。他结合自己的农学实践,广泛搜集传统农书和其他书籍中的农学材料,纂成《农遗杂疏》,奠定了《农政全书》中直接实验材料的基础。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光启在农业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取得农学成就的原因。

 

(1)推动了区域间农作物的交流;推广农业技术;翻译西方农书,引进西方农业成果;编写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等。 (2)明代国家统一;中国传统农学成果的积累;新航路开辟后,外来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成就;家乡经济环境影响;个人重视实践,善于学习;具有浓厚的农本情怀,关心国计民生。 【解析】 第(1)小问,根据材料“他从福建莆田引来甘薯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可知推动了区域间农作物的交流;“写成《甘薯跳》,介绍种植方法”“还把北方的芜箐引种到南方,作《芜箐疏》介绍种植方法”可知推广农业技术;“与传教士熊三拔开始翻译《泰西水法》”可知翻译西方农书,引进西方农业成果;“奠定了《农政全书》中直接实验材料的基础”等信息可知编写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回答。 第(2)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徐光启取得农学成就得益于当时明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国传统农学成果的积累为其奠定了必要的条件;新航路开辟后,外来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成就;“他的家乡是全国的财赋中心,当地的商品农业和棉纺织等副业特别发达”可知家乡经济环境影响;个人重视实践,善于学习;“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涯,国家富强之本”等可知具有浓厚的农本情怀,关心国计民生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规划世界经济秩序和建立经济霸权提供了机遇。美国设定了两个主要目标。一是确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在美国决策者看来,就必须建立一种“自由、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体系。二是为美国产品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战争期间,“美国工厂的规模扩大了近50%,产品增长35%以上”,由于生产能力的急剧扩大而带来的产品剩余,通过对盟国援助的方式得以解决。但战争结未之后这一问题如何解决,不能不引起美国决策者们的忧虑。投资、产品销售市场知此之重要,因而美国极力鼓吹“自由贸易”。

——卢志洲《二战结束初期美国和苏联对外经济战略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设定两个主要目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实现两个目标采取的措施。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农奴的生存权得不到保津,更毫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农奴、奴隶强烈要求对封建农奴制度进行改革,这些要求也得到了开明的僧俗上层的支持。但是,农奴主阶级中的反动上层则竭力阻挡改革,甚至在1959年3月发动叛乱。在平息叛乱的同时,从1959年到1961年,西藏各地实行了民主改革。第一步是开展“三反(反对叛乱、反对乌拉差役制度、反对人身依附制度)和减租减息运动,第二步是对参加叛乱领主的生产资料实行没收,分发给贫苦农、牧民;对于未参加叛乱的领主,采取赎买的政策,国家出钱赎买他们的生产资料,无偿分配给贫苦农、牧民,农、软主也分得一份生产资料。另外,还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度除封建农奴制度后,翻身解放的西藏各族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截民主改革5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藏民主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的有利因素及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以等级制为原则,宗法精神为主导,家族主义为其核心,整个社会关系呈垂直结构,人与人之间实质上是依附与从属关系,社会结构呈现出权威——依附模式。中国传统的家庭负担着多种功能,最主要的是经济功能,传统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一种“农工流合的乡土经济”,小农业与农村家建手工业相结合支持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支持着每个家庭的存在与发展。家庭还有社会政治功能、教养功能、社会联系和交往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等。在社会控制功能中,父权家长制举足轻重,家长是家庭的主宰,而“宗族是‘家庭’的扩充,包括父系同宗的亲属”。

——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权威——依附模式”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历次教育变革(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而外)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都以国家行政命今的方式推行。这样,实际上古代每一次教育变革都是一次政治变革。古代教育变革的“化民成俗”、“以法为教”、“独尊儒术”、“一宗朱子之学”等思想都强调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注重对受教育者的道德伦理进行培养。这就导致过分夸大了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对教育促进科技和杜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较少。也正因知此,才有了焚毁书籍、修订图书和“文字狱”等有碍教育及社会正常发展的事件发生。古代教育变革主要在管理体制、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学制等方面做文章,而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却关注不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英国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基数变大了。而这时的英国基础教育仍是沿袭工业革命前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宗教团体兴办的慈善学校和私立的文法学校。1743年,约克大主教指出他管辖的教区有四成没有学校。牛津主教的辖区则有70%没有学校。根据哈蒙德的研究结论,有人认为:新的专业化方法甚至不能为工人空余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在这个体系中,教育更足没有地位。一直到1833年,教育才得到了来自公共资金的带助。”

——摘编自霍振宇《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墓础教育水平研究》

材料三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教育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三个面向”的意义。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4年末,美国向关税与资易总协定(GATT)通报的需实施技术璧垒的数量是500件,欧盟是226件,日本是508件;1995-2001年,美国向世贸组织(WTO)通报需实施的技术壁垒数量为215件,欧盟为191件,澳大利亚为106件,日本为265件。据此可知

A. 经济全球化与区城集团化相互促进

B. 日本和美国是反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国家

C. 欧盟关税率长期处于世界最低水平

D. 日本通过非关税璧垒措施来保护国内市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