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A. 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 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C. 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 D.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材料的主旨是
A. 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 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
C. 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 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A.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 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材料反映了
A. 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
B. 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 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
D. 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