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社会生活各方面,阅读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社会生活各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材料三  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朱熹的其他思想。

(3)据材料三,归纳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理论依据。

(4)材料四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主张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1)思想:仁、礼。 作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利于完善和加强人们的道德素养。 (2)主张:格物致知(或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或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 其他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 (3)主张: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善性(致良知)。依据:心外无理,理在心中。 (4)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解析】 (1)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思想,从材料中“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以得出其思想是仁、礼。第二小问是作用,结合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得出其作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利于完善和加强人们的道德素养。 (2)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主张,从材料中“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可以得出其主张是格物致知(或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或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第二小问是其他思想,结合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得出的其他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 (3)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主张,从材料中“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可以得出其主张: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善性(致良知)。第二小问是依据,从材料中“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可以得出其依据是心外无理,理在心中。 (4)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目的,从材料中“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可以得出其目的是经世致用(明道救世)。第二小问是意义,从材料中“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意义是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本质是以理性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

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名义上对议会负责,实际上对国王负责,且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推动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