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A. 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 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 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2004年,德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单身家庭年收入7664欧元,已婚家庭年收入15328欧元。但以下情况可以减税:已婚家庭拥有18岁以下子女,或者子女在27岁以下但仍在上学,子女没有收入的;向德国机构捐助政治款项或者慈善款项;不可抗拒的特殊高额开支(如生病)。德国此举
A. 标志着德国福利制度的完善
B. 反映了德国经济发展最迅速
C. 有助于德国社会的公平公正
D. 意在鼓动民众参加政治捐款
1819年,职员马卡洛代表联邦银行拒绝向马里兰州纳税而被地方法院罚款,他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法官马歇尔从宪法起源和本质出发,指出联邦银行是国会立法批准的国家机构,州对其没有管辖权,判决马里兰州不能向联邦银行征税。上述司法案例表明
A. 国会立法受到最高法院制约
B. 美国州政府不再拥有征税权
C. 联邦政府与各州权力相互制衡
D. 最高法院拥有解释宪法的权威
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机:“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此种危机最可能是
A. 公民精神沦丧
B. 军事装备落后
C. 社会秩序败坏
D. 经济发展停滞
为了更全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状况,某学者根据1981—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数据绘制成下图。能正确反映下图信息的一项是
中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变化
A. 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B. 需求增加对住房消费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达到
D. 改革开放后住房商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
A. 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 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C.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
D.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