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师范教育制度都得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师范教育制度都得到确立与发展,师资培养模式最终定望。虽然各国师范教育确立的过程各有特点,但近代西方师范教育的发展大致走过了相同的道路。在各国由初级教育到中级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师范教育的层次得到不断提升。师范教育最初是单性别的,面向男性,后人们认识到女子担任教师(尤其是初等教育教师)的潜力及优势,逐步面向女性,使得女子师范教育发展较快,师范生中女性比例不断提高。办学者也由私人出资到以公办为主,培训内容逐步扩展。近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立、免费等原则,在当代认为世界上被绝大多数国家所遵循。

——摘编自李先军、杨汉麟《近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材料二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始。师范馆是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为保障生源,培育急需人才,师范生免交学费。同年清廷在日本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制定了壬寅学制,规定每所高等学堂要附设师范学堂,以培养中学堂教员为目的,并按照《京师大学堂师范章程》办理。一年后,清廷制定《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规定各优级学堂的具体办学标准,敦促各省城设优级师范学堂,旨在培养中学堂教员及管理员。此外,师范教育开创了实习制度,优级师范学堂可附设小学堂和中学堂,既方便了学生实习,又留有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之用。

——摘编自王璞、洪雪《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及其特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最终得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的普遍确立;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推动;自由、平等、民主等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2)基本特征:高等师范教育呈现出速成与免费的特征;主要仿照日本教育模式;师范教育由依附到独立发展;师范教育最初是培养中学堂教员;师范教育以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并重。 影响:推动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有利于西学东渐,促进了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民众思想,提高国民素质,冲击了陈腐的封建文化传统;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基础;加速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解析】 (1)依据材料“19世纪后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师范教育制度都得到确立与发展,师资培养模式最终定望。”、“师范教育最初是单性别的,面向男性,后人们认识到女子担任教师(尤其是初等教育教师)的潜力及优势,逐步面向女性”结合所学从此时期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需求高素质人才、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的普遍确立、政治民主化的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等方面指出近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最终得以确立的原因。 (2)依据材料“师范馆是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为保障生源,培育急需人才,师范生免交学费”、“同年清廷在日本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制定了壬寅学制”、“规定每所高等学堂要附设师范学堂,以培养中学堂教员为目的……清廷制定《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规定各优级学堂的具体办学标准,敦促各省城设优级师范学堂,旨在培养中学堂教员及管理员”、“师范教育开创了实习制度,优级师范学堂可附设小学堂和中学堂,既方便了学生实习,又留有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之用”可从呈现速成与免费的特征、主要仿照日本教育模式、由依附到独立发展、最初是培养中学堂教员、以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并重等方面概括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从推动教育转型、促进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解放思想提高国民素质、冲击了封建文化传统、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加速社会转型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秀全写了许多文章,如《幼学诗》《天父诗》等,在书中有如下一些言论:“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等要遵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各王驾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摘编自《太平天国印书》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摘编自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礼大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宣扬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做的努力。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第三共和国总统就其才能而言,并非大多杰出的政客或政治家。假使以更精明能干的人充任法国总统,法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可能走向另一不同方向。共和派不信任那些声望很大的活动家,因为他们有能力恢复令人厌恶的君主制度。共和派通过修宪使总统的权力缩小,总统渐渐不能行使重要职权。第三共和国宪法对宪法修正案的提出并无任何限制,总统或各部部长均可提出宪法修正案。议会两院的任何一院也可提出宪法修正案。1884年曾通过一个宪法修正案,规定共和政体不能提出修改。在修正不多的情形下,宪法还能适应较长时期的社会需要,是因为它有习惯的持续发展。在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宪法中,虽规定有内阁,但内阁如何运用,内阁总理地位如何,则都靠习惯的发展。总统不得连任,总统不成为议会讨论的对象等也都是习惯的产物,并非法律的规定。1875年宪法以其简要精练随社会形势的发展而被灵活运用,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政治形势。

——摘编自游盛华《从1875年宪法看第三共和国政治生活》

材料反映了近代世界政治的若干现象,请从任一视角提炼历史现象,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这一现象。(要求:评价须史论结合,论证辩证全面)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历史上,商周王朝实行“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不存在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的行政区划制度……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材料二  东汉中平五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

材料三  自元代开始,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进入省制时代,历经元明清,直至当今。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一级政区是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州和道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有何相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不断演变的原因。

 

 

查看答案

“它所代表的,不仅是新的科学理论取代旧的,而且要求人类对世界和人类本身进行再思考。更具体地说,它要求西方人抛弃那些得到最广泛把握和赞同的旧观念。”此处的“它”指的是

A. 爱因斯坦相对论

B. 牛顿的经典力学

C. 普朗克的量子论

D. 达尔文的进化论

 

查看答案

著名历史学者王安庆指出,在西方文化的挑战和民族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危机,于是探求伦理思想,从思想改革入手,这就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 有贯通中西文化之倾向

B. 积极应对西方挑战实现文化自强

C. 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D. 希望改造传统文化挽救民族危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