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 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 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 时间 | 赴试人数 | 分配名额 | 录取比例 |
苏州 | 庆历中 | 200 | 4 | 50∶1 |
绍兴二十六年 | 2000 | 13 | 154∶1 | |
福州 | 绍兴二十六年 | 3400 | 62 | 55∶1 |
淳熙十年 | 15000 | 62 | 242∶1 |
A. 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家庭人口 | 项目 | 数量(单位:钱) | |
5人 | 收入 | 粮食 | 8500 |
支出 | 赋税 | 2989 | |
日常开支 | 7950 |
A.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 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 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 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本质上说明
A. 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
B. 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C. 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
D.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师范教育制度都得到确立与发展,师资培养模式最终定望。虽然各国师范教育确立的过程各有特点,但近代西方师范教育的发展大致走过了相同的道路。在各国由初级教育到中级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师范教育的层次得到不断提升。师范教育最初是单性别的,面向男性,后人们认识到女子担任教师(尤其是初等教育教师)的潜力及优势,逐步面向女性,使得女子师范教育发展较快,师范生中女性比例不断提高。办学者也由私人出资到以公办为主,培训内容逐步扩展。近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立、免费等原则,在当代认为世界上被绝大多数国家所遵循。
——摘编自李先军、杨汉麟《近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材料二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始。师范馆是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为保障生源,培育急需人才,师范生免交学费。同年清廷在日本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制定了壬寅学制,规定每所高等学堂要附设师范学堂,以培养中学堂教员为目的,并按照《京师大学堂师范章程》办理。一年后,清廷制定《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规定各优级学堂的具体办学标准,敦促各省城设优级师范学堂,旨在培养中学堂教员及管理员。此外,师范教育开创了实习制度,优级师范学堂可附设小学堂和中学堂,既方便了学生实习,又留有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之用。
——摘编自王璞、洪雪《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及其特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最终得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秀全写了许多文章,如《幼学诗》《天父诗》等,在书中有如下一些言论:“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等要遵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各王驾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摘编自《太平天国印书》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摘编自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礼大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宣扬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