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泰州学派的代表何心隐《寡欲》载:“寡欲,以尽性也。尽天之性以天乎人之性,而味乃嗜乎天下之味风味。而色,而声,而安佚,乃又偏于欲之多者之旷于恋色恋声,而苟安苟逸已乎?凡欲所欲,而若有所节,节而和也,自不戾乎欲于欲之多也,非寡欲乎?”该观点
A. 超越了程朱理学的范畴
B.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主张有节制地释放人欲
D. 表达了新兴阶级的诉求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 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 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 时间 | 赴试人数 | 分配名额 | 录取比例 |
苏州 | 庆历中 | 200 | 4 | 50∶1 |
绍兴二十六年 | 2000 | 13 | 154∶1 | |
福州 | 绍兴二十六年 | 3400 | 62 | 55∶1 |
淳熙十年 | 15000 | 62 | 242∶1 |
A. 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家庭人口 | 项目 | 数量(单位:钱) | |
5人 | 收入 | 粮食 | 8500 |
支出 | 赋税 | 2989 | |
日常开支 | 7950 |
A.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 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 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 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本质上说明
A. 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
B. 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C. 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
D.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师范教育制度都得到确立与发展,师资培养模式最终定望。虽然各国师范教育确立的过程各有特点,但近代西方师范教育的发展大致走过了相同的道路。在各国由初级教育到中级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师范教育的层次得到不断提升。师范教育最初是单性别的,面向男性,后人们认识到女子担任教师(尤其是初等教育教师)的潜力及优势,逐步面向女性,使得女子师范教育发展较快,师范生中女性比例不断提高。办学者也由私人出资到以公办为主,培训内容逐步扩展。近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立、免费等原则,在当代认为世界上被绝大多数国家所遵循。
——摘编自李先军、杨汉麟《近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材料二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始。师范馆是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为保障生源,培育急需人才,师范生免交学费。同年清廷在日本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制定了壬寅学制,规定每所高等学堂要附设师范学堂,以培养中学堂教员为目的,并按照《京师大学堂师范章程》办理。一年后,清廷制定《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规定各优级学堂的具体办学标准,敦促各省城设优级师范学堂,旨在培养中学堂教员及管理员。此外,师范教育开创了实习制度,优级师范学堂可附设小学堂和中学堂,既方便了学生实习,又留有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之用。
——摘编自王璞、洪雪《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及其特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最终得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