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度的加强

B. 宗法制的衰落

C. 选官制度的变化

D. 井田制的推行

 

B 【解析】 姓氏是血缘传承的标志,与宗法制有着直接的关系,原为贵族所享有,宗法制衰落后,普通名众也开始拥有姓,“百姓”也就成为民众的通称。,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A错误;先秦时期仍然是按照血缘关系选官,C错误;井田制的推行是西周时期,此时逐渐走向瓦解,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据《后汉书·宣秉传》云:“光武帝(刘秀)特诏御史中丞(原隶属御史大夫)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两人,掌法律条文解释;侍御史十五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群吏奏事,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犯法者,并领一州,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其时,“(鲍永)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威贵重,(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刘秀复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这样,东汉就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刘秀)监察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光武帝(刘秀)的监察举措。

 

查看答案

    材料  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宣布苏日中立条约到期后不再延长。8月8日晚,苏联政府根据亚尔塔会议精神,忠于同盟国义务,宣布从次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随着苏联的对日宣战,日本人可能要面临在本土与苏美同时作战,决战难度大增。日军原先估计11月份在南部迎战登陆的美军,而苏军在10天左右就能从北方攻入日本本土。在日本决策层看来,苏军讲很快并早于美军登陆日本是很要命的,或者说他们宁愿被美国占领,也不愿意被苏联占领,因为苏联人很可能将日本变为“共产主义国家”,这样天皇政体也肯定完蛋。但如果马上投降,自然能限制苏军占领日本本土。

——摘编自梅然《战争、帝国与国际政治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日宣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日宣战对日本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勤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才培训机构——储才馆。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阿甘正传》是由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于1986年创作的小说,小说描绘的是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该书中许多情节反映了美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小说梗概如下:

20世纪50年代初,童年的阿甘邂逅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还根据阿甘特殊的腿部动作设计出了扭臀舞。1957年,阿甘亲眼看见种族主义者奥维尔·福布斯(支持用暴力阻止黑人入白人学校)参选美国总统被人枪杀,1967年,阿甘参加越南战争,拯救被困战友,被国人视为英雄,回国后他偶然间参加了反对越南战争求停止战争、从越南撤军的示威活动,并与青梅竹马的恋人珍妮重逢,其间,阿甘从电视上看到阿姆斯特朗登月后说的“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1971年,阿甘退伍后又加入了全美乒乓球队,并代表美国来华参加中美乒乓球交流活动。阿甘“轰轰烈烈”的传奇一生,看似荒诞不经,其实正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历史与社会的缩影。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美国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规则,向祖先寻求智慧,不失为解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

材料一  《礼记》中有“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的说法,是指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唐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治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宋代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在食品安全领城,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而实践中食品安全件却时有发生,这时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摘编自董妍《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然而,美国政府却依然以“守夜人”自居,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严重脱节。这一时期,美国大部分州都已制定有关规制食品掺假的法律。但由于各州食品法皆从各自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且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而同期的大多数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是普遍做法,这也要求联邦政府有所作为。

伴随铁路的延伸和统一大市场联系的日渐紧密,州际贸易日渐频繁,食品商业秩序越来越难以维持,这严重威胁到许多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们纷纷要求国家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制定一部全国性的食品法。在美国社会的转型期间,洛厄尔的《论政府》、威尔逊的《国家论》等著作相继问世,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开始践行国家干预思想。

——摘编自吴强等《以1906年(联邦食品与药品法)的颁布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联邦层面的食品立法呼声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