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B. 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 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D. 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 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1904年清政府设立农工商部,其所定商会章程中规定:“凡商务盛衰之故,进口多寡之理,以及有无新出种植制造各商品,总值应按年由总理列表汇报,以备考核。”这表明农工商部
A. 意欲加重工商业税额
B. 注重了解国内商情
C. 注重扶植民族工商业
D. 开始放宽民间设厂
庚子之役的惨败,使清政府深刻认识到,洋务运动以来徒学“西艺之皮毛”,未学其“富强之始基”,以致强敌压境,无力抵御,因而企图通过改革政治,以求自强之路。1901年1月,光绪帝通谕京内外,变通政治,以图自强。清末“新政”
A. 完全否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是对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反应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社会基础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 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 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 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 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列强资本输出迅速增长
B. 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C. 民族资本社会地位提高
D.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