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A. 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
B. 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
C. 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
D. 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C. 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 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
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B. 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C. 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D. 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A. 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B.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D. 当时人口大量减少
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
A. 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
B. 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C. 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D. 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 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 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 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 积极贯彻重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