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井田制、投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井田制、投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皇帝根据亲巯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句结,逃迎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收。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究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仲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粮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掉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共启示》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3)综上所述,谈谈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

 

 

(1)特征: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循环往复、不断累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驰。 (2)背景:列强的侵略及战乱造成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 (3)启示: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教育,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积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皇帝根据亲巯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句结”、“随后这些名目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掉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结合所学从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循环往复,不断累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驰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大‘暗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从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结合所学可从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教育,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积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等方面作答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幅漫画,漫画中,柜子上写着“核战争”三个字,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该漫画说明当时

A. 世界冷战格局正在形成

B. 美苏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 古巴导弹事件持续升级

D. 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态势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经济大危机:过剩与秩序,过剩与价格,信用与保障,温饱、就业与保障。这四个方面所解决的问题对应最恰当的是

 

A. 农业危机工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B. 工业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C. 民生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工业危机

D. 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工业危机

 

查看答案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科学是一个用来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的工具,应该为改善人类的条件提供帮助。爱因斯坦说,“我们大脑的创造物对人类将是一种祝福,而不是一种诅咒。”他们都认为

A. 应该理性运用科学技术

B.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世界

C. 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D. 科学发展引领人类未来

 

查看答案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时期

流行词汇

15、16世纪

新航路、新教

17、18世纪

革命、殖民扩张

19世纪中期

 

 

 

 

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A. 工业家、社会主义

B. 理性、危机

C. 进化论、浪漫主义

D. 垄断、罢工

 

查看答案

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种现象

A.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B. 直接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

C. 强化了罗马教皇的宗教地位

D. 有利于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