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最能直接反映出
A. 分封制的消亡
B. 小农经济产生
C. 郡县制的确立
D. 宗法制的衰落
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
A. 控制农业生产区
B. 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C. 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 防止地方离心力
分封制出现的时间,学界历来有争议,吕思勉认为其起源于部落时代后期,郭沫若认为其起源于夏代,王国维主张其为周人所创。争议主要是由于缺乏
A. 文献史料
B. 实物史料
C. 口述史料
D. 图片影像史料
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上已经与世界三大湾区并列,正肩负着面向海洋、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使命,其整体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受到世界的瞩目。
材料 北宋时期,广州有专住外国商人的“蕃坊”,蕃坊中有“蕃市”和“蕃学”,“蕃市”中外商输入的“蕃货”以原料、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输出的商品以铜钱、绢帛、陶瓷等制成品为主。“蕃学”是专为外商子弟设立的学校,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在“蕃学”修完学业的诸蕃学子,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蕃长由外商担任,其职责一是全权处理蕃坊内部事务,二是设法招徕外国商人来华经商。在处理公事时,蕃长必须穿上中国官服,驻华外商必须遵守宋朝法律,犯法者由广州官府审理判决。
——摘编自赵世瑜、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北宋时期广州蕃坊设置的影响。
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指出“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依据所学,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竞争是古今中外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都认识到竞争现象的存在,并有深入思考。他们都认为,好的竞争能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冲突和杀戮,导致社会的崩溃。在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古希腊人认为,战争这样的竞争是坏的竞争,而各种和平的竞赛活动则是好的竞争。古希腊发展出体育赛会制度,在古代中国则有作为“射礼”的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活动都带有仪式表演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古代中国通过比赛来学习礼仪和培育“君子”,古希腊的竞赛活动则承担着培育合格公民的责任。
——摘编自王大庆《试比较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竞争观念》
(1)依据材料一,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竞争”观念的相似之处。
材料二 在维多利亚(英国女王,1837~1901年在位)初期,随着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的废除,自由贸易的发展速度大为迅速。当时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产品具有压倒性的竞争优势,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甚至煤的产量和质量都是他国无法与之相抗衡的,即使是粮食此时也已能经受竞争的考验。因此,英国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1849年,英国废除实行了两百多年的《航海条例》,不再坚持用英国船只运送货物。减免了两百多种货物的进口税。1860年以后,英国与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意志关税同盟、普鲁士、奥地利等订立了互减关税的条约,而且这些条约都有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即给予某一国的优惠待遇,同样也给予其他国家。
——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英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梁启超把竞争分为国家竞争和国民竞争。二者区别在于国家间的竞争是君主号令民众同别国竞争,民众本身处于从属地位,而国民竞争是每个人为其性命财产而竞争,强调国民的主体地位。梁启超认为,经济上的竞争比其他领域的竞争更重要。他借适者生存的进化观来说明发展工商业的必要性,“今后之天下,既自政治界之争,而移于平准(交易和经济)界之争;则我辈欲图优胜,宜急起以竞于此。”
(3)①依据材料三,简述并评价梁启超关于“竞争”的观点o
②结合所学,谈谈竞争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o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