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积累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法律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诸如德治、人治、法治、礼治、德刑关系等法律思想都在这一时期确立。经过争鸣和辩驳,各学派相互借鉴与吸收。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逐渐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董仲舒神化皇权、改造新儒学,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为了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历朝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付银《中国近代法律观念的转型》

材料二  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龚自珍、魏源等从自救的角度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林则徐首倡“睁眼看世界”,主持编译了《各国律例》。1902年,英美等国表示,如清政府改变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不得不“参酌各国法律”,修订现行律例。1905年,清政府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立法模式,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始法典编纂工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摘编自石田琢智(日本)《中日法律的近代转型的比较分析》

材料三  罗马法学家区分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权力,私法则调整个人权利义务。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而中国思想家则倡导家国一体、公权至上。这种对法律属性的分类和对公私权关系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法律进化之路开始循着不同方向发展,即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公权始终优于私权;西方法律则走的是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到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逐渐形成尊重私权的传统。

——摘编自张锐智、田大川《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向近代法律制度转型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析中西法律走上不同道路对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1)特点:源远流长,渐臻完善,唐时最终定型;援礼入法(或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人伦入法(或伦理纲常法律化),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特色;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特色;重刑法轻民法,强调以法禁民,漠视人权保障。 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对法律思想形成制约;为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小农社会的和谐稳定,故在法律思想上强调内儒外法,刚柔兼济;中国古代政治本质是人治,故中国古代法治服务于人治,以法治倡人治教化;为维护大一统帝国和专制皇权的威权统治,故重刑法威压,而轻民法人权。 (2)原因:传统法律思想的滞后;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帝国主义国家逼迫和要求中国法制与西方接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观念的传入(或西方法律和法学的引入);近代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或对封建法律的改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积极影响:中国法律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在近代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强化民族国家观念。 西方法律有利于个人权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欧美各国法律和革命都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可见法律思想源远流长;根据材料“殷周时期在…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汉代春秋决狱开始,……”可见中华文化不断完善,唐时最终定型;根据材料“法律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诸如德治、人治、法治、礼治、德刑关系等法律思想都在这一时期确立。”可见法律思想中融合社会多种选派的思想,呈现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人伦入法的特点;根据材料“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可见法律思想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特色;根据材料“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可见法家思想的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特色。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需要从小农经济、君主专制、儒家思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分析。 (2)原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龚自珍、魏源等从自救的角度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1902年,英美等国表示,如清政府改变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不得不“参酌各国法律”,修订现行律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法律特点变化的原因需要从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列强的推动、西方国家法律经验等方面进行思考。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法律走上不同道路对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需要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巩固革命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强化民族国家观念等角度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查看答案

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表格内容反映出

 

 

总督

巡抚

汉员

旗员

合计

汉员

旗员

合计

1837年

3

7

10

12

8

20

1864年

7

3

10

19

0

19

 

 

A.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B. 政治机构逐渐汉化的进程

C. 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

D. 时局变动下政权结构的变化

 

查看答案

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

B. 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

C. 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

D. 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

 

查看答案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讶: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托克维尔的这一看法

A. 反映封建统治垮台的必然性

B. 不符合历史史实,观点错误

C. 说明了法国大革命的特殊性

D. 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查看答案

1879年,法国共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赦免巴黎公社参加者,宣布新闻、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实行发展教育和保护关税等措施。1884年共和政府进一步修改宪法,规定共和制度永远不动摇,凡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担任总统。这些措施在当时法国

A. 主要针对复辟势力的威胁

B. 践行了共和宪法的内容

C. 认可了巴黎公社的正义性

D. 确保了共和政体的巩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