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设立经济特区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开展国企改革
1979年7月,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以打破企业是政府机关附属物的体制。该方案实际上是
A.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 放权让利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流行口号。
土地改革时期 | “劳动光荣”“发家致富” |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 “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
经济困难时期 | “吃饱肚子为先” |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千遍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 |
这反映出广大农民
A. 积极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好愿景
B. 由衷拥护社会主义
C. 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D. 坚决支持改革开放
这是1960年1月某杂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现了当时甘肃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在高山上修建水渠引水的场景。这可以用来反映我国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在稳步中前进
B. 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
C. 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D. 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活力
“‘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在近代中国,类似情况屡见不鲜。这主要说明中国当时
A. 经济发展由外部环境决定
B. 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
C. 侧重轻工业而偏废重工业
D. 民族工业忽视了市场开发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造之器”的工厂;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办得最成功的“与洋人争利”的官督商办企业。他们的共同点是
A. 使用“制造之器”的工厂
B. 与洋商争利
C. 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官督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