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 【解析】 试题根据材料中书省谴责各地区官府,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物不自行及时解决,而是全部上报中书省,这就是要求地方必须做到“高效行政”;但同时又强调了,一部分重要事务必须上报,由中央作出决定,体现中央集权,D正确;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与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BC。所以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三类书不在焚毁之列:《秦记》;博士官管理之书;实用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次年,由于卢生、候生欺骗始皇能得长生不老之药,败露后始皇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众,于是坑杀460多名儒生于咸阳。由以上史实可以看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目的是

A. 建立严刑峻法的治国机制

B. 树立君临天下的个人权威

C. 禁止是古非今的任意诽谤

D. 维护专制主义的集权政治

 

查看答案

战国中期,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也赏给部分货币或黄金;地方首长每年年初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上报国君,到了年终必须到国君那里接受考核。这说明

A. 封建小农经济初步形成

B. 郡县制在部分诸侯国建立

C. 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

D. 政府管理专业化水平低下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较必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地理大发现揭示了新大陆的存在,从而预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欧洲人凭借他们在海外活动中的领导能力,上升到世界首位。这些世纪中发展起来的某些全球性的相互关系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紧密起来。换言之,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构成了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现代全世界都受到影响的工业革命最初本开端于18世纪的英国。原来英国的天气潮湿,极适宜于纺织类的工业;国内急流很多,故水力很丰富;而地下又藏有多量的煤和铁。这都是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英国都具备。此外英国的各种工业向来不十分受各种同业公会的束缚,所以比欧洲大陆上各国的工业更为容易发展。英国的剩余资本、技巧工人和商用轮船在当时亦都比任何一国多。而且英国自从“七年战争”胜利以后握有海上商业的霸权,所以1763年后的英国商业大有一日千里之势。世界其他各国既都需要英国的物品,英国工匠的天才乃大受刺激,努力于制造新法的发明,结果乃产出一个影响宏大的工业革命。

——摘编自何炳松《世界简史》

材料三  在最近的250年里,五大新的原动机已经产生出一般称为机器时代的新时代。18世纪发明了蒸汽机;19世纪创造了水轮机、内燃机和汽轮机;20世纪又有燃气轮机问世。历史学家往往会杜撰出名言警句来表示历史的运动或潮流。例如,“工业革命”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如果考虑到这些非同寻常的日子,应该完全可以称其为革命。

——摘编自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

(1)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价该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军用工业的创办,固然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运动,但也有御外侮的意图,到19世纪70年代初期以后人民革命被镇压下去,这个“意图”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即军用产品主要用来抵御外侮。轮船招商局办成之后,首先挤垮并收买了旗昌轮船公司,接着又多次粉碎怡和、太古轮船公司削价竞争的阴谋,迫使其坐在谈判桌上签订几次齐价合同,达到分洋商之利的目的。为适应形势需要,还设立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学馆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学堂。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中国民族资本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在对外贸易方面,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相应地改变了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入超不断增长的现象,大大减轻了洋货对国货的压力。其次,整个大战期间及战后一二年间,制造品价格上涨程度始终是大大超过原料价格的涨势,而工资又远远落后于物价的上涨,劳动力价格低廉,工业产品利润丰厚,大大刺激了资本家的投资热情,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未遇的良机。还有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浪潮的兴起,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有力的支持。另外还有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国内市场的扩大等长期性的因素。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近代中国各年出口商品分类比重(%)(部分)

 

 

 

年份(年)

农产品

半制品

制成品

手工

机器

手工

机器

1893

15.6

28.4

0.1

53.4

2.5

1910

39.1

13.1

11.9

28.3

6.9

1920

36.4

8.2

12.3

31.2

8.2

1930

45.1

3.5

12.2

27.1

7.5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简析洋务运动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南方土地肥沃,水道交错,便于灌溉,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还有丰富的资源。随着南方地区的不断开发,适应水田生产的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东晋南朝时,牛耕技术在南方逐渐普遍,唐代发明了曲辕犁。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黄河流域屡遭战乱,而且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使北方经济屡次遭到严重摧残。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接纳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使黄河流城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战乱前的60%下降到37%,长江流城首次成为中国人口的重心。人口的大量增加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江南经济突飞猛进,迅速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历代王朝一贯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从东周时期开始的。这个政策产生以后,便成为后世历代相沿的传统。重农与抑商,并不是两个互相分离或各自孤立的政策,而实是一个政策的两个侧面,两者是相互成为条件的;重农是为了彻底抑商,抑商是为了确保重农,彼此是缺一不可的。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