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 A...

“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

A. 朱熹

B. 陆九渊

C. 李贽

D. 顾炎武

 

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大意为把善行积聚起来且让善德越来越完善的人即圣人。所以圣人是普通人的德行所积累出来的。这与明朝中后期著名思想家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的思想颇为相似,故本题应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 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D. 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 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 户籍制度不合理

D. 移民制度的僵化

 

查看答案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查看答案

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三类书不在焚毁之列:《秦记》;博士官管理之书;实用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次年,由于卢生、候生欺骗始皇能得长生不老之药,败露后始皇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众,于是坑杀460多名儒生于咸阳。由以上史实可以看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目的是

A. 建立严刑峻法的治国机制

B. 树立君临天下的个人权威

C. 禁止是古非今的任意诽谤

D. 维护专制主义的集权政治

 

查看答案

战国中期,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也赏给部分货币或黄金;地方首长每年年初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上报国君,到了年终必须到国君那里接受考核。这说明

A. 封建小农经济初步形成

B. 郡县制在部分诸侯国建立

C. 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

D. 政府管理专业化水平低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