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
A. 川商、徽商
B. 川商、晋商
C. 浙商、闽商
D. 徽商、晋商
《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这说明当时
A. 民间商业欺诈现象严重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D. 政府重视监管商业
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这表明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B. 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 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
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 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
B. 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
C. 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
D. 为兑换钱币服务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B.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C.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D. 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该材料反映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D.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