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C.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海外扩张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明朝末年,四川一个普通的地主就占有几家佃户,浙江和福建为人佃作食力的劳动力占9/10,北京、直隶(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等地的绝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贵族和地主豪绅侵占。这反映出明朝末年
A. 农业劳动力较充盈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D. 劳动人民生活艰辛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 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 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 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 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由此可知司马迁
A. 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强调政府管理经济
C. 看到了工商业的重要性
D. 主张实行专卖制度
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
A. 川商、徽商
B. 川商、晋商
C. 浙商、闽商
D. 徽商、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