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象表明
A. 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
B. 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 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
D. 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
下表为1870-1889年中国进口洋货的价格指数(1870-1874年的指数为100)
(注:16种商品为本色市布、漂白市布、洋标布、粗细斜纹布、粗布、羽纱、英国羽绫、棉纱线、棉花、米、铅块、锡块、钉条铁、煤、火柴、鸦片。)
中国进口洋货价格指数的变化反映了
A. 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额日趋扩大
B. 西方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C. 中国自然经济抵制能力依然强大
D. 西方实现了对华商品倾销
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真,真!”材料反映了
A. 桑氏理财措施促进市场竞争
B. 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 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
D. 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为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这一变化
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完善
B. 适应了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C. 促使了丞相制度的废除
D. 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两宋时期商人捐纳买官日益增多,对此一官员上奏称“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已仕者约以千计……是皆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宋时期
A. 平民阶层上行流动的路径畅通
B. 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不对等
C. 庇商恤商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D. 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巨变
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
A. 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
B. 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
C. 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
D. 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