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月,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宣布“一五”计划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搞好高等和中等技术院校的调整和管理,为经济建设培养必要的人才;促进中学发展,保证高等院校学生的质量和数量。这一任务
A. 满足了经济恢复的人才需求
B. 助推了国家工业战略的实施
C. 促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
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这两阶段理论成就分别是
A.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B. 毛泽东思想萌发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确立
C. 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
D. 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孙中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其民族主义得以复活。这里的“民族主义复活”
A. 成为辛亥革命指导理论
B. 带有排满兴汉的色彩
C. 努力实现国内民族平等
D. 推动了国民革命发展
“他们努力创造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其主要方法是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材料中的“他们”是
A. 地主阶级洋务派
B. 资产阶级维新派
C. 资产阶级革命派
D.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
A. 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 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象表明
A. 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
B. 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 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
D. 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