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B. 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C. 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D. 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豺狼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战国时期,时人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居楚则楚,居夏则夏,积靡使然也”。对夷狄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A. 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B. 一脉相承的文化风尚
C. 各地区往来日益频繁
D. 官僚政治是大势所趋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A. 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 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 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 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力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部门公布“公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
——北京师范大学编:《史学评秫》l982年第l期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这种观点的目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说明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中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资本家组建的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日本大阪的机器,包括蒸汽机和锅炉……已于1887年10月运到宁波。并聘请了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已从英国买了一座强有力的新发动机和锅炉。又一家私人经营的公司,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一百人……由于原料昂贵及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
——《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材料二: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集中在上海,22%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2%集中在上海,38%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
——《历史教学》
材料三: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
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教的标签。20世纪以来,英国倾力治污,使伦敦的天空从滚滚毒雾到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政治、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革”?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