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著作 编纂思想 《史记》(西汉) 强调“实录”直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著作

编纂思想

《史记》(西汉)

强调“实录”直书”。“述往事,思来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汉书》(东汉)

贯穿五德终始说和五行灾异说等经学观念,着重追述西汉帝业、功德。

《隋书》(初唐)

以史为鉴,“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着重探讨前代典籍制度、吏治得失和君臣之道。

《新唐书》(北宋)

认为据藩镇立国的后晋编修的《旧唐书》不合正统而对其删改;“专事褒贬”,以伦理纲常品评史事。如赞誉大儒韩愈却只字不提玄奘、僧一行的事迹。

 

 

提取表格中两部或两部以上历史著作的关联信息,围绕“历史编纂”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示例1:观点:历史编纂应该直书真实的客观史实。 说明:汉代的《史记》强调“实录”和“直书”,在真实的史实基础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发展变化规律,这是历史编纂的典范。随着儒家思想的官方化和社会化,加上唐宋文人为应对儒学危机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和古文运动的影响,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观褒贬过多,还删改《旧唐书》的原始文献,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 示例2:观点:历史的编纂思想应呈现明显的时代性。 说明:两汊时期儒学统治地位逐渐确立,《汉书》的編纂贯彻了天人感应等经学观念,致力于追述汉代功德。初唐《隋书》的编纂反映了当时唐朝统治者正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致力于完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宋代《新唐书》的編纂则明显受唐宋儒学危机下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很大,有明显的纲常正统观念和排佛倾向。 示例3:观点:历史编纂有让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功用。 说明:旱在汉代,《史记》就已经强调¨述往事”以“思来者”,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唐朝《隋书》的编纂也尤为重视“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服务于唐朝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宋代《新唐书》的編纂也发挥了强化正统观念,挽救儒学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解析】 根据表格中史书编纂思想,可以分为三种观点,观点1:历史编纂应该直书真实的客观史实。在论述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比如司马迁主张“直书”,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观褒贬过多,还删改《旧唐书》的原始文献,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观点2:历史的编纂思想应呈现明显的时代性。《汉书》编纂体现了这一观点。论述此观点时应当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进行论述。如《汉书》贯彻了天人感应等经学观念,致力于追述汉代功德。初唐《隋书》的编纂反映了当时唐朝统治者正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致力于完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宋代《新唐书》的編纂则明显受唐宋儒学危机下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很大,有明显的纲常正统观念和排佛倾向。观点3:历史编纂有让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功用。论述过程中应当注重从以史为鉴角度展开。如《史记》主张“述往事”以“思来者”,强调历史发展变化规律。唐朝《隋书》的编纂也尤为重视“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服务于唐朝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宋代《新唐书》的編纂也发挥了强化正统观念,挽救儒学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展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查看答案

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

A. 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

B. 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

C. 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D. 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

 

查看答案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 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 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查看答案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