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公麟(1049~1106年),北宋著名...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公麟(1049~1106年),北宋著名画家,“家世业儒”。年少时即“悟古人用笔意”,广泛师法晋隋唐宋诸家,但又不蹈袭前人。他摒弃色彩,以单纯洗练、朴素自然的线条表现物体的形貌情态,表达简淡素朴的情感诉求,形成可与重彩、水墨画相并立的白描画法。李公麟“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尊卑贵贱,咸有区别”,其释道人物画更是以一种极为写实的形式,表达静谧超脱的弦外之音。宋人作画,注重“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李公麟以缜密的运思构图,苏轼赞其“妙想实与诗同出”。他晩年寄情绘画,耽习禅悦,所作《君臣故实图》、《九歌》等画缘感而作,暗含讽谏朝政之意。李公麟“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其画作在当时被视为“天下绝艺”,后世画家也广受其影响。

——摘编自王磊《李公麟白描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等

(1)根据材料,概括李公麟艺术创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公麟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1)特点:师法先人,兼容并包;独创写实逼真的白描画法;技法精湛,构思缜密;形意并重,以画作抒情、讽谏朝政。 (2)原因:宋代文人画的兴起;理学的影响;三教合一;李公麟自身的人文众养和对绘画技法的不懈追求。 【解析】 (1)特点:从材料中的“悟古人用笔意”,“广泛师法晋隋唐宋诸家,但又不蹈袭前人”可知李公麟创作时对传统和其他流派的态度;由“与重彩、水墨画相并立的白描画法”、“续密的运思构图”等可得出他在艺术技法上的个性;由“妙想实与诗同出”,“暗含讽谏朝政之意”可推出他的绘画追求和胆识等。 (2)原因:“北宋著名画家,“家世业儒””可知李公麟所处的时代及家庭教育对其价值观和个性成长的影响;“其释道人物画”、“尊卑贵戏”等可知当时文化和社会风气对他艺术成就的影响;除了时代的、教育的、文化的客观原因外,还应对个人的努力予以充分肯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伦敦1%的人口拥有55%的国民财富,而3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采矿、纺织等行业失业率不断上升。为此,英国政府实施税制改革,规定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财产越多,税率越高。1909年,“人民预算案”提出,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上下两院对此分歧严重,一度引发宪政危机。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这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

——摘编自滕淑娜、顾銮斋《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建设性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税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摘编自胡作玄《影响世界历史的100名著排行榜》

伟大的著作蕴涵着伟大的思想,它们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彼此之间对立统一、继往开来,或批判继承、或借鉴融合,在历史星空中照亮着人类的未来。从材料中选取两部名著,就其所蕴涵思想的关联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带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怕粉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伤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钟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1870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贩”、“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黄河治理的认识。

 

 

查看答案

20世纪末,全世界仍有12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还在上升。为此,世界银行改变了援助方向,主要关注识字率、健康、妇女儿童等问题,以改善受援地区人民的生活。这表明

A. 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

B. 世界银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C. 国际援助更加注重实效

D.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查看答案

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1973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国之间应强调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由此可以推断

A. 苏攻美守态势改变

B. 欧洲一体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

C. 美欧建立平等关系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继续得以维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