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
A. 元代地方势力强大
B. 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C.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 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削弱了宋朝的中央集权
B. 有效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 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 消除了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致使皇权达到了顶峰
B. 助推谏官分化宰相权力
C. 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D. 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B. 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 三省六部制解决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提高行政效率
D.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汉朝的“中朝”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宋朝的枢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