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A. 建设的延续性
B. 存在的合理性
C. 创新的曲折性
D. 产生的必要性
19世纪70年代《纽约时报》直接指出:“把人的知识来源限定在这些古代经典大师们的身上,是大清国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把教育模式限制在如此狭窄的道路上,致使人的心智就像清国妇女的小脚一样被挤压而萎缩。”以下史实中开始冲击这种教育模式是
A. 梁启超在广州开办《时务报》
B. 新文化运动时期宣扬民主、科学的思想
C. 维新变法开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
D. 新中国成立后制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下图为《中国(1952—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下图)导致其中城市化率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B. 三年经济困难人口大量减少
C.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农村大发展
D. “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
A.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B.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世俗文化的兴起
D. 租佃关系的盛行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D.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B.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