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2.5%

48.0%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材料二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报告,在过去的10年间,5岁和5岁以上,讲汉语的美国居民人数翻了一翻。1990年讲东亚语美国人有300多万,是1980年的两倍。1990年有1/7的美国人在家里不讲英语,比10年前增加了34%.1990年有1700万人讲西班牙语,法、德、意、汉的美国人分别在100—200万之间,讲朝鲜语和他加禄语(菲律宾国语)的美国人数目分别上升了127%和87%。

——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

材料三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

(1)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人口流动的总体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并说明人口流动现象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人口流动做简要分析。

 

 

(1)特征:农村流向城市;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形式多元化;国内流动,国际间流动交差;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等。 (2)本质问题:工业革命推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国家政策;社会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的转变。 (3)流动人口增长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增强社会活力,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移民国家的形成;对交通、城市、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压力;容易带来社会治安隐患;环境压力加大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图表中的数据“1750年”“城市人口(%)”“21.0%”、“农村人口(%)”“79.0%”而“1850年”“城市人口(%)”“52.0%”、“农村人口(%)“48.0%”得出:农村流向城市;依据材料中“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报告,在过去的10年间,5岁和5岁以上,讲汉语的美国居民人数翻了一翻。1990年讲东亚语美国人有300多万,是1980年的两倍。1990年有1/7的美国人在家里不讲英语,比10年前增加了34%。1990年有1700万人讲西班牙语,法、德、意、汉的美国人分别在100—200万之间,讲朝鲜语和他加禄语(菲律宾国语)的美国人数目分别上升了127%和87%”“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得出: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形式多元化;国内流动,国际间流动交差;依据材料中“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得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等。 (2)第一小问“本质问题”,依据第(1)问并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第二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中“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得出: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根据所学可知,国家政策、社会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3)简要分析主要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考虑。积极方面主要强调流动人口增长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利于增强社会活力,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移民国家的形成。消极方面主要从对交通、城市、社会经济秩序带来的压力、容易带来社会治安隐患、环境压力加大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 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 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C. 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D. 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查看答案

19世纪最后30年,出现了近代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作为这次现代化浪潮的结果,形成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在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模式趋于成熟。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生产力进步推动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B. 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C. 经济模式定型促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成熟

D.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

 

查看答案

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的道路。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

B. 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

C. 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D. 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

 

查看答案

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A. 引导独立思考的途径

B. 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 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D. 自主开拓精神的家园

 

查看答案

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报案者称,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被判有罪。苏格拉底是贵族酒会的常客和主角,他的死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材料反映雅典

A. 城邦精神排斥私人空间

B. 聚众饮酒违反城邦法律

C. 法律体现了公平与公正

D. 公民都有权利管理城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