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这说明
A. 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
D. 国内市场走向开放
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A.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 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D. 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宋代出现了专门从事某种营生的中介性行业。在农村的土地经营之中,出现了充当地主与佃户之间媒介的“业主”;在商业领域,出现了联结客商与铺户的中介经纪人。这说明宋代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 社会结构根本变化
D. 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
A. 证明王权的合法性
B. 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
C. 宣扬天人合一思想
D. 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 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 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 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 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认为,真正的富国应是兼足天下,上下俱富,荀子主张开源节流;强本扬末。强调“故家五亩宅,百亩四,务其业两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他充分肯定商业的流通功能,“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但是荀子主张国家对商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反对市场价格机制。富国裕民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根本目标。亚当·斯密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两大目标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他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维持“看不见的手”,以有效调节经济运行;市场经济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关于经济人的价值理性,亚当·斯密主要论述了谨慎、仁慈、正义和自我控制(节制)四种,突出了德性的利已性。
——摘编自贺汉魂《萄子与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伦理比较及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和亚当·斯密思想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