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某一朝代在耕犁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称作江东犁的工具。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对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该朝代是
A. 春秋战国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 精耕细作
B. 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C. 自给自足
D. 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西汉《盐铁论》是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书中记载:“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汉昭帝时期盐铁已为官营
B. 西汉社会存在丧葬奢靡之风
C. 西汉政府希望黎民对生者尽其爱敬
D. 古之圣人认为节制丧葬是不孝的
《后汉书》记载:东汉初年的会暨郡,“多刀耕火种,百姓财产以之困匾,(庐江郡)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材料反映出当时
A. 农业处在刀耕火种阶段
B. 江南地区生产技术的落后
C. 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D. 广大农村自然资源的匿乏
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貲(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貲一盾。”由此可见
A. 文献记载缺乏可信度
B. 考古发现才能佐证历史
C. 史料不一致使存疑历史
D. 出土文物可印证补充历史
下图为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铜尊颈部、铜盘内底都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该文物反映出战国时期
A. 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高超
B. 青铜礼器开始刻有铭文
C. 手工业发展的最高阶段
D. 青铜器主要以礼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