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设政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仅有三省长官,是当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亦为宰相。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
B. 强化宰相的行政权力
C. 加强君主对朝政控制
D. 提高朝政的决策效率
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 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B. 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 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 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有学者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下列的西周诸侯国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是
A. 鲁国和燕国
B. 燕国和宋国
C. 鲁国和齐国
D. 晋国和秦国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B. 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C.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D. 华夏族已经形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预示了世界历史全球阶段的来临。……这些世纪中发展起来的某些全球性关系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紧密起来。因此,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欧洲也受到新的全球性经济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94年11月第二次APEC首脑会议及部长级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召开。会议最终达成的《茂物宣言》,将“致力于单方面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但是,这一计划存在许多难点:一是计划目标大,缺乏实现目标的具体细节;二是计划内容过广、过宽,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冲突很难避免,美国一向保护国内纺织业等竞争力较弱的工业部门,日本的农业政策非常敏感,不会轻易作出更大的让步。中国和东盟等的某些工业部门如汽车工业等,以及银行、保险等服务业起步晚,实力脆弱,在一定时间内仍需加以保护。总之,被《茂物宣言》所掩盖的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矛盾必将不断暴露出来。
——根据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下册》摘编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列举1500年以后欧洲出现“新的全球性经济”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2)APEC的《茂物宣言》体现了什么精神?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指出APEC以怎样的组成方式面对“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矛盾”?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然而,在那个时候,不愿意变的人更多。所以,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认识深化;认识的深化又推动改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近代中国就在这种矛盾中拖泥带水地趔趄而行。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胡适《寄陈独秀》
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实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值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陈独秀《答胡适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康有为和谭嗣同为例,分别指出维新运动时期他们是如何应对“沉重的阻力”的。
(2)写出胡适与陈独秀提倡新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各一篇。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人对文学变革的主张有何分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独秀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