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清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B. 都保留了君主专制统治
C. 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D. 都确认农民得到少量的土地
梁启超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说:“日本之实行宪法也,在明治二十三年;其颁布宪法也,在明治十三年;而其草创宪法也,在明治五年。当其草创之始,特派大臣五人,游历欧洲,考察各国宪法之同异,斟酌其得失;既归而后,开局以制作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 )
A. 日本推行宪法进程太慢
B. 明治维新确定了共和制度
C. 中国应效法日本立宪救国
D. 只有君主立宪才能挽救中国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期望)。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 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 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 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俄日两国均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俄日两国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 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 缺乏民主传统
近代一位日本官员说:“这就像乘坐三等火车一样,最初这里有足够的座位,但是,当更多的乘客进后,这里就没有位子给他们坐了。假如你在肩肩相擦、用双臂支撑自己时失去了自己的地方,那么你就不可能再恢复原来的位置……必然的逻辑要求人们既要站稳脚跟,又要将双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现的空间。”据此可知,这位官员主张
A. 大力发展交通
B. 努力发展经济
C. 学习欧美文化
D. 进行对外扩张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 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与实力有所上升
D. 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