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但制约农业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岁收入亩不足一石”。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太湖地区,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从养活的人口来看,明清时期农业确有发展,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下降了,主要表现是畜力的减少;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来看,也有下降的趋势,表现在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时间增长。
——《中国经济史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如何?依据材料分析是哪些因素促成的?
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结合数据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C. 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D. 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A. 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B.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C. 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D. 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
《世界文明史》载:“最初的机器价格低廉,纺纱工人可以在家庭里工作,但随着机器体积的增大,机器越来越不能够再设在纺纱工人的茅舍里,而是设立在作坊或设立在河流近旁能利用驱动机器的地方。最后,进—步发展成为用蒸汽驱动的装置,这时造厂的厂房就可以建立在企业家认为合适的地方。”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手工工场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B. 垄断组织开始取代了小家庭生产
C. 技术革新推动了工厂布局的调整
D. 蒸汽动力替代了手工纺织的劳动
“它(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甶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共产党宣言》这一表述说明了
A. 资产阶级需求建立自由市场
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了世界
C.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己经形成
D. 工业革命在世界扩展的必然性
“在17世纪,(英国)煤的运输方面的困难,曾是其作为燃料的一大缺陷,但到19世纪30年代后,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材料现象反映了
A. 煤炭已成为工业主要能源
B. 英国急需煤炭的大量进口
C. 铁路是煤的主要运输方式
D. 近代的电力工业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