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 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 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 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 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我国自古以来流行着“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说法。它所体现的是
A. 小农经济
B. 重农抑商
C. 商品经济
D. 重男轻女
清代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
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江浙地区唐宋以后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各地广种棉花、甘蔗、果木、烟草等作物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这种现象反映了江浙地区
A. 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
D.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曾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闻见录》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有这些大宗物产以及无数的土制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纪录可以用来印证
A. 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B. 闭关锁国的合理性
C. 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
D. 重农抑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