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
A.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因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微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微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南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 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
B. 得力于航海技术的进步
C. 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
D. 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据此可知,唐代的“过官”制度
A. 削弱皇帝权力
B. 规范权力使用
C. 加强中央集权
D. 降低决策效率
下图为春秋战国货币起源原生区域示意图。当时,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这现象反映了
A. 争霸战争不利于货币的统一
B. 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类型
C.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
D. 图腾崇拜文化影响货币样式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鸦片战争后,西北边城伊犁被俄国窃据,东南宝岛台湾被日本侵占。面对当时形势,左宗棠提出发展海防:“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在他看来,“中国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1866年,福州船政局成立,逐渐形成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福建海军)的建制。左宗棠认为“诚以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必须大力兴修水利,“水利兴,而后旱潦有备,民得所养”,只有“民心定,民力纾”,才能“折骄寇之焰”。他还提倡在海防建设中兵民联合御敌,强调沿海民间武装渔团是“自卫身家”,反对清政府裁撤渔团。
——摘编自王聪延《略论近代“海防”与“塞防海防”并重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的海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海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