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1915年,陈望道赴日本留学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1919年陈望道回国后任教于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与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却遭到迫害。反动当局责令将他革职查办,出动警察包围学校,在全国声援下,当局被迫收回成命。此事使陈望道认识到,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他于1919年底返乡翻译《共产党宣言》。此前中国虽然早已有人介绍《共产党宣言》,但只是摘录,或半文半白。基于坚定的信念,陈望道在家宅旁一间破陋的柴屋里,克服寒冷等多种困难,依据英、日文文本,于1920年4月译成《共产党宣言》。后经陈独秀等人校阅,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于当年8月出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

——摘编自邓明以《陈望道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出版的历史意义。

 

 

(1)中国的内忧外患;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解析】 (1)依据材料“1919年陈望道回国后任教于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与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材料中时间信息结合所学从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十月革命的影响等角度概括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背景。 (2)依据材料“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结合所学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共产党的成立提供条件、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等方面简析《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出版的历史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的点火点燃之后,法国社会各界立刻被一片同仇敌忾的狂热所笼罩。这一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普法战争结束以来,“复仇意识”在众多法国人中广泛传播,在其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巴雷斯、戴鲁莱德等作家、诗人的鼓动起了巨大作用。费里推行的教育改革,不仅使法国的小学教育成为世俗的、免费的、义务的,而且还成功地把爱国主义情感融入国民教育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学家和广大小学老师功不可没,特别是史学家拉维斯,亲自撰写《一年级法国史》《一年级公民教育》等小学课本。在这些课本里,往往不时会出现这样的句子:“战争虽然不是多半要发生的,但却是可能的,正因为这样,法国必须保持武装,时刻准备自卫……”可以想见,用这样的教材教出来的一批又一批学生,早已在精神上作好了投入反德战争的准备。

——摘编自《法国知识分子:一战中不该被忽略的群体》

(1)根据材料,概括法国民众爱国情绪高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知识分子对战争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军初期,南昌起义部队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政治指导员的任务是负责军中的党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协助指挥官完成战斗、给养、管理、训育等各项任务,一切工作以争取军事胜利为主要目标,其在军中的地位低于同级指挥官。1927年9月,毛泽东对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制度在全军推行。1928年中共六大前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红军仿效苏联,废除党代表制度,改为政治委员制度,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1930年10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唯一领导”。

——摘编自王建强《红军由党代表制度到政治委员制度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东印度公司大事年表

 

 

时间

大事

1600年

英国女王特许成立,采取了“单次航海”制度(见注),临时色彩深厚。

1657年

确立有限责任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17世纪晚期

控制亚洲棉、丝织物贸易权;直接代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战争

1773年

英国国会通过法案控制了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独占权;开始对华大量走私鸦片;垄断北美茶叶贸易权(后导致波士顿倾茶事件)。

1813年

英国国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印度贸易垄断权。

1833年

英国国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中国贸易垄断权;剥夺其商业职能,政治和管理权再次延长20年。

1858年

受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委托殖民统治权被剥夺。

1871年

公司解散。

 

 

——据(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营业资本之兴衰》等编制

注:在每次出海前征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或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投资比例回馈给各个股东。

材料反映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近代全球化浪潮中扮演了多种角色。请任选其中一种角色。结合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现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

材料二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华演出。……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这一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  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识”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

 

 

查看答案

1979年,美国为遏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后,世界各国的美元大量流向美国,五年内美元综合汇率上升59%,贸易逆差创下历史纪录。1985年,日、德、英、法四国也抛售美元,很快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上升超过100%。从这一过程可看出

A.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B. 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大国

C. 国家干预经济方式新发展

D. 发达国家联合应对全球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