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
A.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B. 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C. 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D.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A. 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
B. 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C. 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D. 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
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1903年,严复说:“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1918年,胡适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这些言论
A. 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B. 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
C. 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D. 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巔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A.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C.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A.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B.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C.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D.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又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但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A. 脱离法国国情
B. 不能维持长久
C. 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
D. 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