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著作中关于新中国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著作探讨的主题是中国
A. 国家实力的发展
B. 国家形象的变化
C. 意识形态的转变
D. 国际地位的提高
“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类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同一阵营国家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该会议上
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C.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D.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
A. 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B. 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C. 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D.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A. 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 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C.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名称 |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颁布时间 | 1787年颁布 | 1870年颁布 | 1954年颁布 |
制定机构 | 国会制定 | 国民议会制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
特点 |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 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 |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
评价 |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
A. 制定机构
B. 特点
C. 评价
D. 颁布时间
史迪威(时任驻华美军总司令)向马歇尔(时任陆军参谋长)建议说:“我们援华的目的是支持中国抗日,那么凡是中国境内的抗日武装,都有权利得到我们的援助,我只想将我们对华援助的物资,拿出一小部分给中国共产党,支持他们抗日。”马歇尔答道:“你说服我并不难,因为你和我都是军人。但是,你要用这些话去说服总统,那就不行了,因为政治家思考的方法与我们不同。”这段对话反映出
A. 在援华物资分配上美国军方与美国政界存在根本分歧
B. 美国在二战时期的国家利益及战后的战略意图
C. 美国援华的根本目的是支持中国抗击日本侵略
D. 美国政界没有正确认识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