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
时间 | 大事 |
1840—1842年 |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新思想的萌发 |
19时期中期 |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兴起 |
19世纪末 | 甲午战争列强瓜分中国、戊戌变法 |
20世纪初 |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
1912年到1919年 | 中华民国建立、新文化运动、五四适动 |
20世纪20年代 |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国民大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20世纪30年代 |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战争 |
20世纪40年代 | 中共七大、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 |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对外商战”和“对内振商”的内外夹击下,商人主导了1904—1911年间的“收回利权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1910年,日本和美国实业团主动向中国商会提出访华要求,并经中国商会的邀请来华访问。1915年,中国实业团开始了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实业界人士为主、有组织的走出国门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北洋政府认为中国实业团访美“虽系国家交际上应有之酬昨,亦国民外交上难得之遭逢。”在抵制“二十一条”活动中,商人团体上书北京政府,宣布“举国商民誓不承认”。巴黎和会期间,民间经济外文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基于主动参与外交的价值认同,上海成立了“中华民国全国各界联合会”。
——摘编自于文浩《近代中国民间经济外交观念的发展演变及特征研究》
材料二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初年民间经济外交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这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
A. 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 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 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D. 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宋《梦粱录》载“杭都旧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米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 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
B.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C.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D.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
A. 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B. 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
C. 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 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
《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
A. 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B. 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 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