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民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间,因受到政府实业政策的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民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间,因受到政府实业政策的刺激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有利条件。当时各行各业的发展势头比以往迅猛得多。有相关资料反映,1912—1922年间,全国各地投资创设的近代企业达到1783家。

材料二  民国初期,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为使自己存身于激烈的商战激流之中,不但渴望获得最新的技术设备,而且渴望获得精通工艺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先期通过各种途径出国攻读机器制造、财政金融、纺织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的留学生,相继在实业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国内各地举办的高、中等专业院校相继培育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企业人才,在一部分近代企业内成为骨干力量。社会和企业自办的各种职业学校、养成所、训练班纷纷涌现,这种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广大中小企业群解决了燃眉之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供需的突出矛盾。

——摘编自徐鼎新《中国近代企业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效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

 

 

(1)原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2)主要来源:留学生回国;国内专业院校的培养;社会和企业自办的职业教育。 【解析】 试题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原因的认识,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扣材料一信息“受到政府实业政策的刺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有利条件”等,结合所学知识,分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展开,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辛亥革命的推动作用、民国政府颁布的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的是中华民国时期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紧扣材料二信息“先期通过各种途径出国攻读机器制造、财政金融、纺织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的留学生”、“国内各地举办的高、中等专业院校相继培育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企业人才”、“社会和企业自办的各种职业学校、养成所、训练班纷纷涌现”等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答案,即留学生回国、国内专业院校的培养、社会和企业自办的职业教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若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这些长工、短工、忙工已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

——摘编自乾隆《震泽县志》

材料三  《户部则例》规定:“关税短缺令现任官赔缴”。为抑制民间商业活动,清王朝广设钞关,重征商税。有偷越关卡及偷漏税者,客商依律治罪,地方官一并议处。《大清律例户律课程》规定:“不纳课程者,笞五十,物货一半入官。”这些规定及税吏法外肆意勒索,使商人们视关卡为畏途。

——摘编自《中国法制史》

材料四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中国的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摘编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材料二中“计日而受值”指的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下列关于垄断组织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 垄断组织的出现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C. 垄断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倒退

 

查看答案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你不可能看到

A. 人们乘坐火车外出旅行

B. 主人公凭借创办工厂当上市长

C. 许多新兴工业城市崛起

D. 有钱人乘坐飞机在巴黎上空俯瞰美景

 

查看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下列能够体现其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A. 飞梭

B. 轮船

C. 火车

D. 电灯

 

查看答案

有两个国家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它们是

A. 英国、法国

B. 法国、德国

C. 英国、美国

D. 德国、美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