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趋势产生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材料意在强调
A.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根本
B. 中国古代经济属于自然经济
C. 古代中国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
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下表:
分类 | 人类人身人伦人的活动 | 动物狩猎畜牧 | 植物农事耕作 | 天象气侯时间 | 山川河流方位 | 战争兵器 | 服装居住 | 交通 | 文化娱乐 | 宗教 | 数量物性 |
比值(%) | 20 | 17 | 15 | 9 | 7 | 8 | 7.7 | 3.6 | 3.1 | 3.6 | 3.6 |
材料说明,殷商时代
A.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 人类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
C.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 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
A. 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 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 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 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A. 争霸战争频繁
B. 生产工具的改进
C. 少数民族南下
D. 人口的大量迁移
中国人的宗教观念相当淡薄,而民间信仰非常强烈。如刘猛将军是驱黄英雄,所以在北方蝗灾区最受重视;二郎神是李冰化身,善治水,得到四川人供奉;江南司桑发达,有蚕神庙,崇拜蚕华娘娘;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祈求航海平安。这反映了( )
A. 民间信仰与农耕文明休戚相关 B. 北方地区的经济出现急剧衰退
C. 民间信仰与地方利益密切相关 D. 儒学的思想对民间的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