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僧一行(683年——727年),本名张遂...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僧一行(683年——727年),本名张遂,是唐代一位披着袈裟的天文学家。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为提高自己的声望,千方百计结交张遂,张遂厌恶武三思,遂遁入空门,法名僧一行:在寺庙中,翻译佛经,研究天文历算,遍寻天下名师求教数学。唐玄宗初即位,欲兴文治,编纂国典,一行被请到长安。为修订新历,一行主持进行了造仪观象、实测子午线等一系列卓越的天文活动。其中,用黄道游仪观测发现太阳的运行速度是不均匀的,这为确定二十四节气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还发现恒星不恒,也在自移,这比西方天文学家哈雷的发现早大约一千年。一行组织的实地测量地域全长近四千公里,还深入南海中进行观测。他实测子午线一度为131.11公里(现代测知110.92公里)。开元十五年(727年),一行主持修订的《大衍历》终于草成,成为当时以最新天文观测成就为依据的一部先进历法,成为后世历代编历的范本,日本也采用《大衍历》。

——据郭伯南《中国史话》(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僧一行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科技成就的作用。

 

 

(1)原因:僧一行不攀附权贵;对天文学的执着钻研、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开元盛世的客观环境;前代的科技成就。 (2)作用:完善了我国古代的历法,并为后世历法奠定基础;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科学家僧一行,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僧一行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观和客观原因两个角度说明。根据材料中“武三思,为提高自己的声望,千方百计结交张遂,张遂厌恶武三思,遂遁入空门”可知,僧一行不攀附权贵,一心研究学问;根据“主持进行了造仪观象、实测子午线等一系列卓越的天文活动”,可见其实事求是、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由“唐玄宗初即位,欲兴文治,编纂国典,一行被请到长安”可以看出,僧一行的科学成就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以及唐代开元盛世的客观环境。 (2)僧一行科技成就的作用,应当联系所学从其对天文学、对农业发展以及中华文明发展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7年,国联国际智力合作委员会发表《关于历史教育的宣言》,提出政府与教科书撰写者应该从促进各国民间的相互理解的原则出发编写历史教科书。1945年德国被美国、英国、法国、苏联4国占领。在西部的美、英、法军占领区,军政府开始了关于历史教科书的国际对话。占领军向德国历史学家提供打字机、纸张以及最新的学术著作,占领军中的学者与德国学者展开交流等;20世纪50年代,教育状况迫切需要新编写的教科书,60年代中期,人们再次强烈感到和解的必要性。1976年,德国波兰共同教科书委员会在华沙和布伦斯雏克举行会议,发表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波兰人民共和国历史地理教科书的建议》,其中包括古代、中世纪的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中世纪东欧中部的德国移民、波兰和德国骑士团、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代德国与波兰的宗教文化关系、启蒙时代的波兰与普鲁士等26项内容。

——据(日)宫崎悠《战后德国与波兰有关历史教科书的对话》

(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后德国新编历史教科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二战后德国、波兰有关历史教科书问题对话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军入关后,八旗兵及其家属随顺治皇帝入关者不计其数,使得辽东“土旷人稀,生计凋敝”。清政府在东北实施招垦政策,在加强盛京驻防八旗的同时,鼓励关内汉族民人出关开垦土地。经过从清初到康熙中叶近半个世纪的土地开发、人口迁徒,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东北汉族民人的人口数量已经显著增加,八旗组织不直接管理汉人。顺治十年在盛京设辽阳府,置辽阳、海城两县管理汉人,这是清代在东北设置州县之始,即“民户州县制”。雍正年间,出现设置州县高潮,在吉林地区也设置了永吉州、泰宁县、长宁县。咸丰初年弛禁,同治年间设呼兰理事同知,这是黑龙江地区设置州县的开始。“编户则守令治之,八旗则城守辖之”,州县*官负责征收赋税。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建立行省体制。

——据孟繁勇《清代“大一统”思想与东北边疆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户州县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民户州县制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微笑曲线理论的形成,源于国际分工模式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转变,也就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整个环节就形成所谓的全球产业链。以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全球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从过程产品到最终产品再到最终产品销售,产业链上各环节创造的价值随各种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而变化,如下图。

 

 

(注:工业40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

——据施振荣《微笑曲线》等

从上图提取有关“微笑曲线理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儿童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教育理论,王守仁的贡献最为突出:他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蒙蔽最少,所以实施教育要及早从儿童时期抓起。王守仁批判了当时教育儿童的传统方法,反对体罚,主张“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守仁认为教育并非铸造器物,使学生变得千人一面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给予适当的陶冶,“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王守仁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即认识和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王守仁主张培养“圣人”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他鼓励阅读儒家经典,强调道德修养要身体力行,不断实践,逐步领会道德观念的实质。例如讲“孝”,不能只讲孝顺父母的道理,而且要在道德行为中体现出“孝”来,奉养父母,认真听从父母教诲,这才算得上真正尽了“孝道”。

——摘编自余文武《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  卢梭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里写道:“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他认为“良心”是超越民族的全人类共有的道德观念,如公正、诚实、勇敢、克制。卢梭认为除非孩子自己有兴趣去读,否则,读书就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主张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独立观察和研究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卢梭反对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对儿童个性与自由的摧残和压制,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强迫儿童呆读死记宗教教义及其严酷的纪律和体罚,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思考和分析,“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

——摘编自黎军、张大玲《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教育思想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对卢梭教育思想做出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下图是1970年和2015年分洲CDP总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经济全球化下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B. 世界贸易范围的明显扩大

C. 国际经济格局趋于体系化和制度化

D. 经济区域化趋势日益加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