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规定“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雍正九年(131年),朝廷为使“盗匪即无人假管”,规定:“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一有不符,即行根究。”据此分析雍正帝的主要意图在于
A. 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
B. 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C. 以天朝观念应对外国人
D. 防止人民在海外聚众反清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项)中提到:“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之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知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籍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现象,由此推断
A. 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
B. 统治者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
C. 氏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
D. 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在康熙帝统治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健全科举取士,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组织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书籍;重视蒙、藏地区事务,同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1681年,平定三藩,统一南方;1683年,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5年、1689年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1698年,平定噶尔丹叛乱。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康熙于1692年3月22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康熙帝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待外宋文化的态度及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初叶,日本民间就出现了法西斯活动。20世纪20年代,“国本社”“一夕会”等120多个千奇百怪的法西斯组织充斥了日本社会,到1936年法西斯组织已增至500多个。1929年,随着经济危机不断深化,政党体制的政权无法扭转经济危机,加之军部势力与各种法西斯组织的结合,使日本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与“协调外交”走到了尽头。1936年3月广田内阁成立,法西斯政权在日本确立下来。到1936年时,日本军费已经比1931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占到国民总产值的47%。军工生产急剧膨胀,坦克部队、机械化部队和化学武器部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日本开始全面扩军备战,并确立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伺机南进的扩张战略。1936年,日本先后与法西斯德国、意大利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反动的国际法西斯集团。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归纳日本法西斯政权的特点。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229年,窝阔台即蒙古大汗位后,耶律楚材倡议朝政,劝亲王察合台等人向皇帝行君臣礼,以尊汗权。蒙古执掌中原后,耶律楚材便很很完善赋税事宜,建议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在燕京等十路设置征收课税所。1231年,耶律楚材出任中书令,在政治方面,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策,并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在经济方面,耶律楚材殚精竭虑,提出许多创造性意见,如主张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税制度;禁止掠民为奴,实行编户制度;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等。在文化方面,他主张行善政,反对屠杀生命,保护百姓生命;主张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经典。在耶律楚材的努カ下,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耶律楚材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耶律楚材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由于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1908年亏损停业。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不平等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937年4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1949年6月人民政府对公司实行监督,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材料提供了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一个案例,蕴含了近代化的诸多启示。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