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三类书不在焚毁之列:《秦记》;博士官管理之书;实用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次年,由于卢生、候生欺骗始皇能得长生不老之药,败露后始皇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众,于是坑杀460多名儒生于咸阳。由以上史实可以看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目的是
A. 建立严刑峻法的治国机制
B. 树立君临天下的个人权威
C. 禁止是古非今的任意诽谤
D. 维护专制主义的集权政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齐白石(1864~1957),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他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其画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在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融入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其画作大多取材民间,不刻意追求多数文人墨客向往的那种高洁和神圣,而是毫不做作表达自己的情感,画作充满童真,又朴实欢快、积极向上。有学者曾给齐白石列了一个公式:民间画×儿童画×文人画=齐白石作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日伪当局多次请他去表现“日中亲善”“大东亚共荣”,均遭拒绝。侵华日军头面人物亲自出马求他加入日本籍并到日本定居;他毅然拒绝,并宣称:“齐璜,中国人也,不去日本。你硬要齐璜,可以把齐璜的头拿去”,并拒绝去日伪把持的艺专任教,闭门谢客,在门上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详”的告白。对汉奸的横行霸道,他便以画老鼠、螃蟹来予以嘲讽,题写“看汝横行到几时”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心情。
——摘编自周迅《齐白石大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齐白石绘画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齐白石。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战争伊始,法国用满足罗马尼亚领土要求的办法把这个东欧小国拉入协约国集团。1914年9月5日,英国外交大臣和俄、法驻英大使签署了《不单独媾和宣言》。9月14日,俄国外交大臣又就战后重新瓜分势力范围问题提出了非正式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英、法两国的赞同,但在法国将取得部分莱茵地区的问题上,英国却持否定态度,这就为战后两国的关系投下了阴影。1915年法国就向俄国和比利时提供了多达2.5亿法郎的资金,还对希腊和塞尔维亚等国进行贷款。1915年3月,俄国公开索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经过一番幕后交易,英、法在俄国同意后,于1916年5月初签订了《赛克斯——皮柯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叙利亚、大部分库尔德斯坦和一部分阿那托利亚都将落入法国手中。
——摘编自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法国开展外交活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一战期间法国的外交活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随土地买卖合法化及商品经济繁荣,善讼之风初露端倪。五代时期,地方长官独揽司法大权,造成政权更迭动荡。因此,宋沿唐制,重视立法,并建立了一套周密的司法制度。宋人将审判过程切分为十个环节:推勘、录问、检法、拟判、连署判决书、宣判、翻异别勘、上诉复审、复核、疑狱奏谳等,环环相扣,相互制衡,形成了独到的鞫谳分司制、翻异别勘制、死刑覆核制、法官回避制、司法检验制等一系列司法原则,其周密的判决制度在中国古代首屈一指。在司法及监督机构上,宋朝在中央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掌中央司法;各路设中央派出机构提点刑狱司,定期巡视州县:地方州县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宋代司法注重证据和现场勘验,并产生了《洗冤集录》等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宋代司法制度是中国封建法制发展的成熟时期和顶峰。
——摘编自《宋代司法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司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司法制度的内容,简评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 |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
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报刊出的国歌 |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把《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为国歌。 |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
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
对上表中国歌变迁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华夏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处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比较坏境中,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清季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主张“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岐视之”,而孙中山则主张“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対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据李永晶《新世界主义: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等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愈受关注。其基本观点是所有人对人类的忠诚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话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例如,作为欧洲人,人们具有民族性,而作为超越欧洲的国际上的人,人们更具有欧洲性。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向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负有责任。
——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宽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