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这反映出
A. 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 B. 康有为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不满
C. 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道路 D. 康有为无法原谅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的曾纪泽认同“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他还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下列史实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A. 禁烟运动与创办军事工业
B.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C. “体用之争”与新文化运动
D. 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
(题文)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身份
B. 清朝祖制
C. 宗法制度
D. 性格怯懦
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
A.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B.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C. 派遣留学生
D. 提倡私人开办工厂
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 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B. 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C.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D.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的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
A. 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B. 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
C. 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 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