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何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免役法、将兵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D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保甲法中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而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故D项符合题意。A项,免役法指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将兵法(又叫置将法)目的在于改变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青苗法在于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痒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王安石针对这种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A. 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反对“恩荫”

B. 开设武学,增强军队的素质

C. 废除“恩荫”,用新进之士取代旧官僚

D. 用“将兵法”取代“更戍法”

 

查看答案

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

B.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查看答案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A. 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

B. 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黄帝

C. 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D. 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查看答案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摇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这种方式

A. 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

B. 减轻了农民负担

C. 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

D. 缓和了阶级矛盾

 

查看答案

梭伦原是一个破产的贵族,后来又以经商起家。在他遗留下来的短诗里,曾经这样写道:“财货唯吾愿,宁轻不义财。”这表明

A. 梭伦妄图恢复旧秩序

B. 梭伦反对工商业发展

C. 梭伦改革前商业已有发展

D. 梭伦信奉重义轻利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