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风云变幻万千,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一根“定海神针”,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的关系。被喻为“神针”的是
A. “一边倒”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不结盟政策
D. “一国两制”构想
上海租界建立后,规定行人必须靠边行走,马车、人力车一律靠左行驶;居民倾倒垃圾必须在上午9点以前,公共场所不得随地便溺;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违反相关规定会被处于罚款、枷号、拘留、罚作劳役等。据此可知
A. 上海市民适应了近代的生活方式
B. 以上规定侵犯了市民的人身自由
C. 利于市民养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D. 上海租界最早引进现代市政管理
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情况》。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年份 | 纱锭(枚) | 布机(台) |
1913年 | 482192 | 1986 |
1914年 | 544780 | 2316 |
1918年 | 647570 | 2736 |
1919年 | 658748 | 3839 |
1920年 | 842894 | 4139 |
1921年 | 1248282 | 4139 |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棉纺织业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
C.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中国传统上经商被视为末业,商人社会地位最低。但在明清之际出现了“良贾何负闳儒”、“贾何后于士”的言论。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 传统价值取向出现变迁
B. 商人政治地位跃居首位
C. 重学风气已被社会抛弃
D. 自然经济受到商业冲击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苏州税监向商人和机户加征商税和织机税,导致“吴中之转贩日稀,机户之机张日减”,继而发生了织工暴动,殴杀税务官,捣毁税监署。此次织工暴动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当时苏州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自由手工业者日益增多
C. 地方政府腐败无能
D. 机户对织工的剥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