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英国家庭的演变与近代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

英国家庭的演变与近代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17世纪的英国社会,家庭生产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生产的主要环节是在工匠的一家一户的劳动单位中进行,户主对家庭成员仍具有在经济生产和生活方面进行管理的职能。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

——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材料二  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进变化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认为在核心家庭中,“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前后英国家庭功能出现的变化,并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社会条件。

(2)据材料一、二,归纳英国家庭关系的进步之处,分析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政治经济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的关系。

 

 

(1)变化: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渐消失。 社会条件: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机器工业生产取代家庭手工生产。 (2)进步:父权制衰弱;妇女经济地位提高;家庭成员逐渐平等;家庭情感增强。 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英国议会民主化进程。 【解析】 试题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可以分析出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渐消失,也可以分析出发生这种变化的社会条件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机器工业生产取代家庭手工生产。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可以概括出父权制衰弱;由“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可以分析出妇女经济地位提高;由“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可以分析出家庭成员逐渐平等;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可以分析出家庭情感增强。第二问由“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由“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可以分析出有利于推进英国议会民主化进程。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一可知家庭关系的演变主要是工业革命推动的,可以概括出家庭演变是社会变迁的集中反映。材料一可以看出社会变迁促进了家庭演变,由材料二可知家庭演变也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由此可以得出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相互促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公社运动的全面铺开和人民公社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公社社员代表大会和公社管理委员会成为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加上生产集体化、经济计划化和教育标准化等,国家成功排挤掉了旧的民间权力执掌者,尤其是严重冲击了坚韧的“宗族权威”势力,在“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下,逐步收集分散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非正式权力,最终建立起强有力的规范统一的权力体系,直至实现“社会的国家化”。改革开放之前,通过贯彻来自于中央、省、市、县的方针政策来管理和组织村社生活,成为乡镇政权首要和基本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随着乡镇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乡镇政权以更积极的态度来扩充自己的政策和制度空间,同时也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国家和上级的命令。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基层政治权力不可避免地关心地方市场,基层政权组织在地方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摘编自郑自俭《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基层政权的三次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前期与50—70年代中央政府在乡村基层政权建设上的主要特点及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乡村基层政权作用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查看答案

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  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请结合所学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

 

 

查看答案

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 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 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查看答案

下图是1981年古巴政府为纪念20年前成立的某一国际组织而发行的纪念邮票,仔细观察邮票信息,对与之相关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 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

C. 反映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D.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